炕案的出现赋予低矮家具新的生命力,并改变了中国家庭的传统生活。为适应地面和炕床两种高低使用水平,多功能家具也应运而生。
炕案有多种变化形式
图1 明代黄花梨炕案,长105厘米,宽72.5厘米,高27.5厘米。北京木材厂收藏,王世襄著《明式家具研究》中有收录
炕案有多种变化形式。北京木材厂收藏的一件明代黄花梨炕案(图1),腿足上截露明,下截造三弯腿,下展着地处以圆球做结束。肩部有兽面雕饰,为了使其造型完整,装嵌了整条浮雕翻卷花叶纹的束腰,牙条板有两条起伏长龙相对,中间有“寿”字纹,四角处为龙纹,通体装饰荣谐伉俪。桌面四角覆包如意纹铜件,类似西汉时期的折叠桌(图2)。
图2 西汉时期折叠桌,河北省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青铜件高12.8厘米,长9.2厘米,厚2.4厘米。
美国加州中国古典家具博物馆藏有一件珍贵的紫檀炕案(图3),铲地平且深,顶面散发金棕色高光,四腿三弯,上为兽面,下为兽爪抓球,俗称“狮头虎脚”。直牙条上浮雕六条螭龙,每条龙身尾部分出方折,成拐子纹样,中间四条对视戏珠,边上两条回眸向桌角。素面束腰,与牙条同一整料,冰盘沿简练融洽,为使兽面雕刻不受格角拼缝干扰,牙条与腿子垂直相交处采用了齐牙条造法。
图3 明代紫檀炕案,长97.5厘米,宽66厘米,高29.5厘米。美国加州中国古典家具博物馆藏。
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有一件类似的黄花梨透雕龙纹牙板包金属角炕案(图4),雕工更为清莹秀彻。桌面四角覆包如意纹铜件,边抹先打洼后下敛内收,两侧腿足内侧修削出饱满的灯草线,与牙板的轮廓线相连,整个牙板全透雕镂刻相向翻腾的灵芝卷草,枝叶间两条螭龙扭转腾挪,凝眉相望,构图精美,疏密得当,惊采绝艳。
图4 明代黄花梨包铜件炕案,长98厘米,宽69.5厘米,高29.2厘米。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Severance和 Greta Millikin收藏系列。
内折三弯腿造法的炕案
三弯腿在中国有着古老的历史渊源,始于商代青铜礼器。如江西省出土的兽面纹虎足鼎,扁圆体虎形足,口嘴张开,咬合腹下,立耳和厚方唇饰燕尾纹,立耳伏虎。有时大张的兽口中会伸出腿足。
又如北京市房山县琉璃河镇黄土坡村西周奴隶殉葬墓M209号墓发掘的西周青铜伯作乙公簋(图5),足顶端象口大张,口中延伸出卷曲的象鼻,形成卷鼻象首形足。其盖内与腹底铸相同铭文:“伯作乙公簋”,因此而得名。将具象造型、丰富想象力与祭祀文化完美结合的设计是中国古代青铜器的独有魅力。
图5 西周青铜伯作乙公簋,1974年北京市房山县琉璃河镇黄土坡村西周奴隶殉葬墓M209号墓发掘。高27厘米,直径20.5厘米。北京市文物局藏(译者注:现已移入首都博物馆)。
到了公元4世纪,南北朝时期,陶器上出现了兽腿爪足,可参见南京博物馆馆藏。时至唐朝,在诸多三弯腿香炉中可以也看到从兽口中延伸出的兽腿爪足。如1981年在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发掘的唐朝皇室珍宝:鎏金卧龟莲花纹五足朵带银香炉(图6)就是其中一例,宝珠形盖钮,以仰莲瓣相托,腹壁饰流云纹,高隆的盖面底缘饰莲瓣纹一周,每朵莲花上卧有一龟,龟首反顾,口衔瑞草,莲花以枝蔓相连饶,腹壁饰流云纹,铆接五只独角天龙兽足,皇家风范,璀璨夺目。
图6 唐代鎏金卧龟莲花纹五足朵带银香炉,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发掘。
在远古时期,相隔甚远、毫无沟通联系的人类文明曾不约而同地在器物设计中使用过三弯腿造型。古埃及的古国王时代(公元前2686~2181年),狮腿取代了公牛腿在家具中频繁出现。
古埃及第四王朝(公元前2613~2494年)王后赫特芬雷斯的墓室内发现的坐椅是迄今为止史料记载的最古老的存世木制扶手椅,四条椅腿都雕为狮形。它有一个低而宽、有一定深度、呈倾斜状的细长座部,除了座部和背面嵌板之外,完全地被黄金所覆盖,足底有包铜的圆柱形垫,以保护精美的狮爪。
图7 公元前1250年埃及狮腿形木制家具腿(伦敦大英博物馆藏)。
古埃及家具中的狮腿造型极为优雅,又传达着逼真的野兽般的强大力量。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一只木制狮形椅腿(图7)就足以说明。古埃及第四王朝国王胡夫统治后不久,家具装饰风格变得更为堂皇富丽,国王宝座的腿足上端也增加了狮头浮雕,与中国家具中的兽首不同,这些狮头造型永远肃穆凝视前方。
中国唐朝的三弯腿造型可参见日本奈良正仓院收藏的几件三弯腿漆绘祭桌(图8),造型低矮,腿足为富有幻想色彩的“花形足”,雕刻复杂的花瓣上有色调明亮的彩绘,每件都有其别具一格的气度和魅力,时而高情逸态,时而满怀巴洛克风采。
图8 日本奈良正仓院收藏中国唐朝三弯腿漆绘祭桌局部,高29.5厘米,顶盖直径25.9厘米。
梦幻色彩是唐朝情有独钟的装饰风格,对后世家具艺术的影响可以在一些炕案上得到体现,明代黄花梨折叠炕案(图9),腿足部的叶形设计便是正仓院唐朝家具的风韵流传。向内翻折的三弯腿不仅丰富了家具的造型,也分散了小脚垫上的承重,流畅的弧形曲线同样应用在牙板和雕刻装饰上。
西汉时期便出现了折叠桌,靖王刘胜墓中出土有一件,支撑和合叶的枢纽成90度直角,案足折叠时,支撑与合叶平行,可卧进案足里侧在木胎上为它剔挖的一个槽口内,便于储存和运输。
图9 明代黄花梨折叠炕案示意图
而明代那件黄花梨折叠炕案则使用榫卯结构联结腿足和上部构件。其每侧两足皆用双层横枨相连,腿足顶端嵌夹牙头,再用一根横枨相连并插入案面下凿出的暗卯眼内,形成可以折叠的活销,案足可以折起并隐藏在牙板后面。诸多明代和清代可折叠的低矮炕案留存至今,我们可以推测它曾是彼时两朝常见的一种桌案结构。
伦敦一件私人收藏的黄花梨炕案同样使用了内折三弯腿造法,造型节制内敛。外边缘有简洁的浮雕图案,弧形牙板上饰有双龙戏珠。此处的龙并非明末清初常出现在家具装饰中的虬龙纹,而是凶猛的、成熟的龙,有鳞、有角、有爪、有簇眉、有细须、有长鼻,虽是双龙戏珠造型但毫无戏谑顽皮神色。
由于出现了成年的五爪龙,推测它的主人很可能是皇室成员,或明朝末期的高官达贵。从元朝到明清两朝几百年间,五爪龙几乎成了皇家的专利,民间仅限于使用三爪龙或四爪龙。现存可知仅有的另一件明代五爪龙硬木家具是美国加州中国古典家具博物馆收藏的黄花梨龙纹官皮箱,华彩非凡。
炕案、炕柜、炕架和炕屏形成了完整的生活空间
炕或榻上的小桌不仅被用于用膳,也被用于小书桌,陈列文房雅物。小说《红楼梦》中,贾宝玉就曾把他的通灵宝玉放在炕桌上:
袭人见宝玉脖子上没有挂着,便问:“那块玉呢?”宝玉道:“刚才忙乱换衣,摘下来放在炕桌上,我没有带。”袭人回看桌上,并没有玉,便向各处找寻……宝玉道:“我记的明明儿放在炕桌上的,你们到底找啊。”
——《红楼梦》第九十四回宴海棠贾母赏花妖 失宝玉通灵知奇祸
炕桌有时还会被用于习文舞墨或特定学习。故宫博物院中收藏有一件专为康熙皇帝作数学演算而特制的楠木雕花框镶银刻比例表炕桌(长96厘米,宽64厘米,高32厘米)。内翻马蹄脚,齐牙板雕拐子龙纹,桌面嵌3块银板,可以装卸,银板上刻画着约12个数学及科学表格和图形,桌内膛有大小不等的格子,用于存放计算和绘图用的工具。
图10 辽阳三道壕(原满洲地区南部)汉墓壁画
汉朝时期,人们曾为在榻上用膳而定制炕案,如辽阳三道壕汉墓壁画(图10)中所描绘的,到了清朝这些弯腿小桌发展成了定制让人读书写作的家具。随着它们用途愈发广泛,人们将其区分为两类。形制较宽、腿在四角的炕桌通常被放置在炕的中间,人们可以跪坐在其周围。而桌形狭长、四足缩进的则多被顺墙放置在炕沿,上可陈列器物,摆放用品,被称为“炕案”。
图11 明代鸡翅木夹头榫撇腿翘头炕案,长130厘米,宽32.5厘米,高32.5厘米。陈梦家与赵萝蕤教授旧藏。
陈梦家与赵萝蕤教授旧藏一件明代鸡翅木夹头榫撇腿翘头炕案(图11),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罕见的外撇腿造型近似河南信阳楚墓出土的战国时期小漆案(图12)。两侧板足透雕如意纹,向上翻出云头,透挖如意卷云纹又重复出现在牙头,但不完全锼空,留下一珠与上下相连,防止云头断裂。此件炕案流动舒展,是春秋时期漆俎在后世的重生演变。明朝的翘头炕案有多种造型,可以像鸡翅木那件纤细轻盈,也可以敦实古朴。
图12 战国时期(公元前四世纪)小漆案,长39厘米,河南信阳长台关楚墓一号墓出土。
美国加州中国古典家具博物馆藏有一件黄花梨三屉炕案(图13),从牙板下边缘明显的磨损痕迹可以看出,这件炕案没有固定的摆放位置,根据主人需要被经常移动,移动时从牙板处抬起。抽屉下施横枨,与牙板一木连作。牙角有卷珠装饰,腿足素直。案面翘头、足外挂牙、腿足前倾的组合是并不多见的设计,工匠旨在营造一种动感饱满的轮廓。
图13 明代黄花梨三屉炕案,长96.5厘米,宽105.4厘米,高29厘米。
图13-1 明代黄花梨三屉炕案腿部
案的背面也力求完美,三把抽屉间用两根矮老隔开,结构坚固耐用。案两侧的绦环板、横枨和牙条均为小料分作,且右侧牙角为修复时新换。两侧挡板透雕喜鹊落在石榴枝头,背景为木兰花枝和太湖石,寓意品性高远(图13-1)。放置在炕边用于储物的家具除了带抽屉的炕案还有成对出现的炕柜(图14)。它们是地面上使用的成对大橱柜的缩小版本。
图14 北京紫禁城长春宫中的炕柜
赵萝蕤教授收藏有一对精美的明代鸡翅木圆角炕柜(图15)。牙板的壶门尖角比例协调优美,牙角切成如意纹。柜体向上渐窄呈梯形,镶钉圆形铜面叶,有闩杆无柜膛。与落地柜的柜帽装板落堂造法不同,这件炕柜的柜帽顶部装板平镶,便于在柜顶陈设用品摆件。
图15 明代鸡翅木圆角炕柜成对中一件,高64厘米,顶面长65.5厘米、宽39.5厘米。(赵萝蕤教授收藏)
人们在炕上放置炕柜、炕案、炕架和炕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设施齐备的生活空间,仿佛是席地而坐的景象在垂足而坐的时代重现。
炕案可一物多用
部分家具在设计时就被赋予了在地上和炕上皆可以使用的双重使命,设计巧妙,拆装自如,一物多用。《红楼梦》中的描写的几就有高低两个版本,矮腿放于榻上,高腿立于地面。
榻之上一头又设一个极轻巧洋漆描金小几,几上放著茶吊,茶碗,漱盂,洋巾之类,又有一个眼镜匣子……榻下并不摆席面,只有一张高几,却设著璎珞花瓶香炉等物。
——《红楼梦》第五十三回 宁国府除夕祭宗祠 荣国府元宵开夜宴
炕案若用榫卯结构下接长腿,就变成了用于地面的方桌。当夏日到来,人们不再围坐在炕上取暖时,就可以把炕案变成长腿桌,放在花园中,围坐在椅子上或凳子上用餐。朱家溍在《中国美术全集》中称这种着地炕两用、可以分解的家具为“炕八仙”或“地八仙”。
黄花梨炕八仙两用桌就是经典的一例(图16)。上面束腰三弯腿炕桌牙板呈简洁弧线造型,桌面下可以拆卸的四足为直圆腿,以双层十字枨相连,使支撑更为稳固,在夏天作为方桌使用时,观赏性与实用性俱佳。
图16 明代黄花梨炕八仙两用桌,桌面89厘米见方,高83.5厘米。(香港Alan Y.M.Fung私人收藏)
另一件更为艳逸华美的实例,是香港攻玉山房叶承耀医生旧藏的黄花梨炕桌展腿式两用方桌,桌面格角榫攒边打槽平镶对称两拼面心板,下装三根穿带支撑,其中两根出透榫,抹头可见明榫。边抹冰盘沿自中上部向下内缩成凹槽,壶门牙条沿边起线,高浮雕卷草灵芝鸳鸯纹,与束腰一木连作,牙条做肩以抱肩榫与腿足结合,腿足上端沿边起线三弯形仿如炕桌,足雕兽面张吻咬含下段八角形素面委角直腿。牙条与腿足结合处装云形相抵角牙。八角形段直腿向上延伸,紧贴上截三弯形腿子背后直达桌面,以活榫卯结合,可装可卸。
此类炕桌方桌两用家具传世品有数例,通过可装卸的腿足,将垂直而坐与席地而坐两种时代背景的家具跨时空完美地合二为一,在多功能家具发展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事实上,大部分中国古典家具都有多种用途,如同炕案,可以被用作晚餐桌、茶桌、书桌和陈设桌等。
由席地而坐变为垂足而坐是中国家具史、建筑史上以及社会风俗的一场变革。随着炕渗透进每一个普通家庭,炕案横空出世,开启了家具史的新纪元。
文章来源:鲁班园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家具头条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