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清家具研习社 |
浮光掠影
南洋式的浪漫
南洋 南洋
一部十几年前的东南亚剧,却在今夏翻拍同样大获成功,《小娘惹》中到底有着怎样的魔力呢?从影视品家具,从家具观文化。
娘惹与峇峇
“峇峇(baba)娘惹”,是东南亚的土生华人族群,也可称其为海峡华人——Peranakan Chinese。
在十七世纪甚至更早,来自中国福建、广东潮汕或客家地区的华人中上层及商贾,在与当地妇女结合后,所生的移民后代中,男孩被叫做峇峇,女孩则被称呼为娘惹,往往会带有一些“尊称属性”。
所以,峇峇娘惹文化是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本,以闽南文化为源,在东南亚地区融合后的一种特殊文化,似大熔炉般混合了泰国、缅甸、荷兰、英国等国的文化及其精髓。
比如在建筑上,由于受到当时荷兰制度里产业税按屋面宽度计算的影响,娘惹建筑为了少交税,而建造成了面阔窄、进深长、甚至前窄后长的形状,与中国建筑铺展的形状大为殊异。
但是在有限的布局里,娘惹建筑上依旧保留了相当多闽南建筑的英姿,比如类似闽南古厝的 "—条龙式”一字排开、骑楼的装饰;还同样是讲究“几进几落”,以天井为分隔形成前后几进院落,既保证了采光与通风,也象征着聚宝盆。
与天井配套的,还有独特的“门屏”,既承载着门的封闭作用又承载着屏风的装饰属性。
而且这种小矮门马来语叫 Pintu Pagar, 其作用是当居室大门打开通风时,这两扇矮门关上,既能保障室内通风,又能遮挡外人的视线。
比如《小娘惹》中黄家,取景地就是经典的,宅子屋面宽度窄,但是纵深很长。走过扇屏风门窗,就是一个个封闭的天井空间。
虽然还有着马来式的屋檐、欧式的梁柱装饰等等异国风情的点缀,但基调依旧是中华式的。
而在家具上,配合着建筑纵深长的布局,多是呈点到线铺展开来,为了视觉上的圆融性,在厅堂两侧往往陈列太师椅、茶几、中间主人座放罗汉床与圆桌。
颇有意思的一个双人椅
与华美的木雕门窗相匹配的是,南洋家具因为地利之便,与原材料所在地和精加工之地都相距不远,能够较为方便的将广作家具运至东南亚,用料既奢,工亦极精,木匠腾挪施展的技艺也更丰富。
体现在南洋家具上,就是料子用的厚、雕刻面积宽广深,磨工镶嵌精细,再加上吸收了西式圆雕的技法,立体感也更强,颇有一种“中华巴洛克”的味道。
在装饰上,由于闽南文化与客家文化的保守性,以及共通的对于子孙繁茂的看重,娘惹文化中的建筑,也是围绕着“多子多福”的主题。
在南洋家具中,极爱木雕,无论是在房梁、柜角、床顶,还是门扇、摆件、门墩、房檐、桌椅板凳的边角,都是各式各样的木雕装饰,所用的题材也基本是花卉、山石、仙鹤、枝叶等,和国内的砖雕不同,很少出现人物;且刻画得很细,不似中原地带的简朴,而更多的偏向广式的华贵。
南洋家具博物馆
由于距离那个时代并不算远,现如今还有如槟城侨生博物馆、敦陈祯禄峇峇屋、峇峇娘惹祖屋博物馆等几个峇峇娘惹老建筑保存尚好,还留下了相当多精美的图片供我们参考。
槟城侨生博物馆
槟城首府乔治市教堂街,坐落着一座“侨生博物馆”,它在2011年被《孤独星球 lonely planet 》评为世界十大豪宅之一,同样是这次《小娘惹》剧组的取景地之一。
这座建筑始建于19世纪末期,原本是华人“甲必丹”(音译自马来语“Kapitan Cina”,意即侨领)郑景贵的府邸。
在电视剧中,黄家的正厅、天井、偏厅、30年代古董店以及海味店均是在侨生博物馆取景的。
单从建筑的规模和造型上,就能让人感受到郑家当年的威望。同时外墙鲜艳的薄荷绿,虽然不是传统中国人的嗜好,却是热带地区对于鲜艳色彩的偏爱。
这座老宅的整体建筑和家具都是典型的海峡折衷主义风格,
家具上的欧式百叶、大阳台、金属镂空花纹栏杆、花纹瓷砖、玻璃水晶吊灯、彩绘玻璃窗、水晶器皿;与东方式样的各种木雕门、牌匾、灯笼和雕花屏风、龙凤柜、螺钿桌椅等共处一室,既富丽堂皇,又充满独特的南洋艺术气息。
客厅
和中国的中堂文化一样,在娘惹文化中同样注重空间布局的对称。
无论是以进向的中轴对称还是,以圆桌所在中心的原点对称,南洋家具在摆放时也是按照对称统一的思路来陈列,家具从材质、纹饰、到数量上都是成组成套的。
而且娘惹文化中,特别爱使用圆桌,尤其是螺钿镶嵌大理石的圆桌,一方面是闽南文化里“和合团圆”观念的影响,另一方面从屋宅吊顶、天花板、再到天井、“门屏”,整体动线观之,圆桌圆椅比方桌确实更为契合。
厨房
旧时代的娘惹,多属于大家闺秀;由于不能抛头露面、足不出户的限制,厨房自然就成了消磨时间的好地方;也是娘惹本人技艺实力的展现之地。
在大家族背景影响下,多人围桌分食的需求,也让南洋家具顺势发展出了传统中所未有的Tok Panjang,意即指长桌——Tok 是福建话的“桌子”,Panjang 是马来语的“长”。
卧室
卧室中,中式传统元素保留更多,不论是四角立柱,床顶有架的架子床,还是衣柜或者梳妆台,都基本沿袭了中式造法。
卧室里的南洋家具,虽只在门柱、门围子、屉板等部位的装饰中夹杂了少部分的西洋元素,整体依旧是以民间传说、山水花果等为题材;但描金雕花处从未嫌繁琐,所配的床幔围帘孺垫,都因受马来和暹罗文化影响,配色甚为鲜艳俏丽。
祠堂
由于祖先背井离乡的缘故,在峇峇和娘惹的社会中,对于““家谱孝道”、“长幼礼仪”的看重,甚至远超想象。
像当地的土生华人至今还保留着相对频繁的祭拜仪式,而且这种祖先崇拜还混合了道教佛教的宗教信仰,让其在移民生活中留印更为深刻。
所以略宽裕些的娘惹家庭中,都会保留着固定空间作为祠堂祭拜之所;至少会单独列佛龛供祖先神位。
马来西亚马六甲
峇峇娘惹祖屋博物馆
相比于侨生博物馆,峇峇娘惹祖屋博物馆的娘惹气息更为鲜明。
它是一所典型的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建筑,是当时曾清秀(音译)先生(1865-1919)的家族住宅。曾家四代人都居住于此,后来既作为办公之处又是家族的祭祖之地,直至1985年,整座建筑才被改建为博物馆。
此件博物馆由三间私宅合成,其中48号和50号房屋是主人房,是曾家人招待客人、寝居祭祀的地方,另一间52号房则是佣人屋,可分为大厅、中厅、内厅、天井、后院、侧院。
屋子的室内设计容纳了葡萄牙,荷兰和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建筑风格,并大量的用到了潮州金漆木雕;而家具上,则大多都使用的是从中国运来的红木家具,体量大且多用螺钿大理石点缀。
福(蝠)、禄(鹿)、寿(鹤)
刺绣镶螺钿挂屏
在装饰上,娘惹文化里的装饰元素更为“柔和”,也更世俗化。
比如在中国客厅中堂里两侧的挂屏、书画等等,都更具有文人气息,比如大理石挂屏、山水瓷器挂屏等等;而娘惹博物馆中,相当大比例的装饰图画都是刺绣的与玻璃镜制的。
热带樟脑木制作而成的楼梯
底下雕刻有八仙、莲花、笛子、文房四宝等传统中国纹样
富裕的华侨商贾们将金箔银箔,贴到任何触目可及的地方,就连楼梯上的雕花都会贴金而饰,即使是在楼梯上,也有用细木工精心点缀的金叶。
而临近海边的优势,使得他们随心所欲的使用珍珠、贝母、螺钿从广州定制镶嵌成各类卷曲曼妙的花鸟,而娘惹们所偏好的粉嫩底色、图案华丽的陶瓷同样也是从江西、广东等地,定制而进口的。
尤其是在一些细节上,可以发现海峡地区家具风格与大陆地区的不同。
比如对竹编材质的多样化使用、柜橱门窗上各类开窗、透空隔板的广泛运用,还有鱼骨芭蕉等装饰,都是热带特有的风情。